欢迎访问韶关文化产业平台 ( 社会服务机构 ) 社会组织顾问平台D站!
头条  >  韶关发展  >  浈江区以“半城郊型”经济激活城乡融合发展双引擎
浈江区以“半城郊型”经济激活城乡融合发展双引擎
3 天前   浏览:479   来源:韶关头条


近年来,浈江区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过程中,深挖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理念精髓,以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立足“乡村服务城市、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互补共进”的发展思路,以“半城郊型”经济为纽带,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堵点,形成双向赋能的“双引擎”驱动格局。2024年,浈江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87.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1缩小至1.83:1,农村集体经济增长8.5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增速3.8%,城市污水、自然村污水治理率均实现100%,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鸟瞰浈江(韶关市档案馆馆藏) (2).jpg

以城市带动乡村,打造要素流动“高速路”

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下沉”,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推动教育资源“下乡”。打造“风采教育”品牌,投入资金2.5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有效整合乡村小规模学校,新增优质公办学位3510个,其中浈江执信幼儿园与其他6家幼儿园探索学龄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首批高质量幼儿园共同体项目”。推动医疗技术“入户”。建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依托韶关市三甲综合医院(粤北人民医院),实行“技术+管理”双下沉,通过委派执行院长和专家骨干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接管乡镇卫生院行政管理,常态化开展“粤医心连心”义诊活动,打破城乡医疗机构的壁垒,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推动优质人才“进村”。创新“博士村长”制度,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华南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柔性引进高校专家博士35名,实施“新农人培育孵化双创项目”行动,建立返乡创业项目库,累计吸引89个创业项目落地,带动社会投资7000万元,带动就业500多人。


浈江区实验学校(江山樾校区)。

“粤医心连心”义诊活动现场。

以乡村服务城市,完善三产融合“补给链”

以城市需求为导向,推动乡村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服务”复合功能升级。推动农业工业化,让“田间”直通“车间”。实施“‘浈’品蔬稻,美丽田园”典型村片区培育示范带项目建设,利用区属国企以“补改投”形式补齐产业配套设施短板,打造西兰花、优质籼稻等绿色臻品农业,新建全产业链示范基地3个,建成智能育苗、加工精选分装、速冻蔬菜等4条生产线,将蔬菜从采摘到配送至城区商超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送至“湾区”商超的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农民亩均收益提升20%。推动农旅产业化,让“田园”变“公园”。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闲田”价值提升,盘活碎片化土地8000余亩,建立“预流转—整备—招商”土地闭环机制,实现3.88万亩土地连片经营,打造家庭农场54个、市民认领式“共享菜园”超3600个,为城市居民提供近郊休闲空间,推出AR互动导览、动漫IP“雅静姐妹”等沉浸式体验,年吸引游客超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87亿元。推动服务智能化,让“数据”赋能“生产”。构建“数字+农业”双轮驱动体系,开发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建设“互联网+”智慧农业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集成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升级,实现远程灌溉、虫情监测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每年节省近30%管理成本。


犁市镇黄塘村垦造水田经连片流转实现“小田”变“大田”.jpg

犁市镇黄塘村垦造水田经连片流转实现“小田”变“大田”。

动漫IP“雅静姐妹”.jpg

动漫IP“雅静姐妹”。

十里亭镇三雄农场西兰花种植基地。(摄影:邵文).jpg

十里亭镇三雄农场西兰花种植基地。(摄影:邵文)

以城乡互补共进,构建融合发展“共赢圈”

在产业、环境、文化等方面探索城乡互补共进“1+1>2”的“双向奔赴”模式。实施产业共兴,从“同质竞争”到“合力发展”。通过强镇富村公司创建粤北首个区域公共手信品牌“新韶九章”,以品牌认证、企业加盟等方式整合全市150余种农副产品,培育共富车间21间,建立“线下+线上”宣传模式和“合作供销”推广模式,打入珠三角中高端市场,年带动销售额5000万元,品牌农产品溢价率超20%。实施环境共治,从“分域管控”到“全域换新”。创新城乡垃圾清运“2+1”治理模式,即构建城乡两种垃圾清运体系,制定一个标准。城市环卫治理全面实施市场化模式,农村垃圾清运采取“市场化清运+村委管理+保洁员参与”的方式,统一城乡垃圾清运标准。项目实施以来农村垃圾减量率达62%,城区转运成本下降12%,真正实现“一把扫帚扫城乡”。实施文化共荣,从“各守其界”到“交融共生”。推动“非遗双栖发展计划”,在城市公园、商圈中心打造非遗活化空间,在乡镇举办“非遗文化游园会”,依托圩镇客厅搭建“非遗创享窗口”,让浈江本土的“舞春牛”“猫公狮”等10余个独具粤北特色和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乡间焕发新生。支持乡村非遗酱油传承人在百年东街城市商圈开设体验工坊,举办打酱油文化节,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隆盛酱油酿造技艺带动周边500余农户月均增收2000元/户。


粤北首个区域公共手信品牌“新韶九章”.jpg

粤北首个区域公共手信品牌“新韶九章”。

犁市圩镇客厅的“非遗创享窗口”.jpg

犁市圩镇客厅的“非遗创享窗口”。



头条号
韶关头条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