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ntroduce
嘉宾介绍


陈海群
荷兰中厨协会会长
欧洲美食家协会主席
駿修文国际食品有限公司(荷兰)董事长
世界粤菜厨皇协会常务副主席
1992 年,17 岁的陈海群跟着父亲踏上荷兰土地,从洗碗工开启海外生涯。"青田人有种励志思想,混出模样才能衣锦还乡。" 从灶台学徒到拥有 500 餐位的 "兄弟酒楼" 老板,他亲历了中餐在荷兰从 "异乡味道" 到 "国民美食" 的蜕变。如今荷兰街头,拉面馆、火锅店 "一开就火" 的盛况,印证着他的判断:"荷兰人对中餐的接受度,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

荷兰中餐市场的「双向融合史」
01
菜系本土化的双向演进
“印度尼西亚在当地是从业第一批的做餐饮的,偶尔我们中国人吃不惯,会做一些自己的菜,印尼人觉得好吃就纳入菜单,后来就慢慢就变成了中印餐馆。” 陈海群回忆,香港移民将粤菜带入荷兰后,两大菜系历经百年形成独特的本地化风味。如今,荷兰中餐市场呈现多元爆发:“拉面啊、火锅啊、饺子啊、冒菜啊,不管你开什么,一开就火。”
02
从 "生存刚需" 到 "文化符号"
“在海外,中餐厅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一个舞台,把宣传做好,把文化推广做好。” 他指出,随着中国科技与媒体发展,荷兰食客对中餐的认知已从 “饱腹需求” 升级为文化探索。“老外对我们中国的美食接轨越来越近”,甚至有当地家庭固定每周来吃中餐,形成饮食仪式感。


餐饮人面临的「技术突围战」
01
厨师短缺倒逼产业升级
面对荷兰 “不希望中国劳工外派” 的政策限制,陈海群提出解决方案:“人才不出去,现在不是有预制菜吗?我人出不去,我们可以机器出去啊。饺子不用手包,会用机器包。” 机械化生产不仅解决人力缺口,更实现标准化运营,让中餐馆在荷兰各地保持稳定品质。
02
标准化与创新的平衡术
“我们既保留传统那种,做服务也要跟上,菜品也要保持创新,也需要推广那个网红。” 他要求服务员做到 “客人进来,第一个感觉要舒服”,同时每月推出融合菜品,如用荷兰当地食材改良中式菜肴。“全天下的人在国外,营销方式都是一样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他也强调,“跟时代去改变” 才能持续吸引食客。


给出海企业的「荷兰落地指南」
01
供应链本地化策略
“很多大企业觉得国内市场很卷,那么你可以把你的技术,把你的资源设备走出去,比如荷兰。” 他建议对接当地工业园,结合本地法律与供应链:“国内肉类出不去,可以在荷兰当地取材,各种菜可以跟当地的食物做结合,用这种机械化,这供应链化,减轻人员的成本。
02
文化赋能的商业逻辑
“中餐厅在海外属于一个传媒的窗口,最实际的做餐饮,还是把宣传做好,把文化推广做好。” 他以自身经验为例,通过 “机械化 + 标准化” 提升效率,同时以文化叙事增强品牌粘性:“把宣传做好,把文化推广做好,不管你开什么,一开就火。”

陈海群的荷兰三十年,见证了中餐从 "华人谋生工具" 到 "跨文化媒介" 的跃迁。当机器包饺子与传统厨艺同台,当荷兰食客为中秋月饼排队,这些场景印证着一个真理:在海外市场,餐饮不仅是生意,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正如他所说:"把中国味道做好,把中国故事讲好,就是最好的出海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