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乡贤平台(茂名乡贤发展座谈会)欢迎您!
头条  >   >  “媒体+”让客家妹主播散发出“泥土香”
“媒体+”让客家妹主播散发出“泥土香”
2025年08月01日 10:51   浏览:1830   来源:茂名乡贤发布

镜头里的何丽蓉总是笑声爽朗,手中或拈一颗浑圆紫红的三华李,或扶一盆亭亭的兰花。“看到阿蓉拿着果子,就知道三华李熟咯!”翁源乡亲的调侃,道出了这位翁源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最接地气的标签。


图片


从传统媒体人到新媒体多面手,何丽蓉在“媒体+”中不断探索实践,她用客家话MV引爆30万流量,借央视直播点燃产业热度,更将翁源的故事揉进每一帧跳动增长的数字里——2025上半年全县吸引游客71.84万人次,旅游收入7.35亿元,双双增长超21%的背后,是她和同行者用好“媒体+”,在融合中实现价值共生的生动体现。



乡音里的“媒体+”



2025年三华李成熟季,一首客家话MV《翁源“李”所当燃》刷爆了朋友圈。视频里,果农在挂满红果的枝头下放声歌唱,质朴的乡音穿透屏幕,短短时间收获近30万点击、上万次转发。


“拍三华李五年了,总想玩点新花样。”何丽蓉说起创作初衷时眼睛发亮。她注意到果农面对镜头说普通话时常紧张得磕磕绊绊,便灵机一动:“客家山歌刻在基因里,何不用母语唱出丰收?”难题却随之而来——翁源各镇乡音微妙不同,歌词的韵脚常对不上调。团队反复修改,踏遍果园邀请果农参与拍摄,最终让不同口音的歌声在镜头前自然流淌。


图片


更令人惊喜的是乡愁的回响。许多在外翁源人留言:“听到客家话,闻到泥土味,就像回到了家。”视频结尾特意用普通话发出邀请:“来翁源,品果香,赏风景”——乡音作桥,连通了游子心,“媒体+”打开了外界认识翁源的窗。何丽蓉将媒体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为农产品赋予更高附加值。


百万流量转为文旅潜力



何丽蓉的镜头始终贴着泥土生长,即使在国家级平台的聚光灯下也不例外。


2025年初央视《直播大湾区》聚焦翁源兰花产业,任务虽重,她的准备却更“沉”。尽管对产业园了如指掌,开播前几天,她仍拉着摄像一头扎进兰棚。她坚持亲身体验每一个环节:跟着兰农学种苗、深夜观察温控、学习打包技巧。“只有自己沾满泥,才能让屏幕前的观众闻到兰香。”她说。这场直播最终吸引超200万人次观看,兰花线上咨询量激增,成为翁源“兰香”飘向全国的关键一跃。



她对“沉浸式”直播的执着不止于此。在“与你相约游翁源”百万人观看的骑行活动中,她凌晨4点便奔赴现场。一整天里,从主持发令到直播解说,她和搭档坚守岗位,连吃饭都在转场间隙完成。精心设计的路线串起东华山、青云山和湖心坝客家群楼,直播间观众跟着骑行车轮云游翁源山水时,她实时解答着“附近民宿推荐”“自驾路线”等提问,将百万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潜力。


图片


那份浸透汗水的泥土体验,最终凝结成打动人心的故事。在广东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台上,何丽蓉以《一株兰花两岸情》为题,深情讲述了一位台商跨越海峡的创业故事。



她娓娓道来:1998年,台商初到翁源,语言不通的孤独笼罩着他。困境中,客家村民用手比划着帮忙解决水电难题,政府雪中送炭提供扶持。当何丽蓉复述台商那句朴实的感悟——“慢慢就觉得翁源是我的第二故乡了。”现场一位台商听众瞬间眼眶湿润:“初来大陆的无助和被帮助的温暖,我懂。” 



这个故事不仅打动了人心,更点燃了产业火花。演讲结束后,咨询翁源兰花的电话激增,订单量显著提升。何丽蓉深知:“数据的生命力,藏在人的情感共鸣里。台胞把翁源当‘第二故乡’的深情,就是产业扎根最好的背书。”


创新传播守护文化根脉



转型路上,何丽蓉也曾迷茫。传统深度报道在短视频时代遇冷,她尝试将政策“切片”:政务类提炼口语化重点,民生新闻截取动人片段。效果立竿见影,但更大的突破来自文化栏目《快乐生活圈》《文化翁源》。


她选择从艾糍粑、周陂米饺等“刻进翁源人DNA”的美食切入。拍摄米饺传承人时,一位归乡母亲带着孩子揉面团,孩子捏出歪扭的饺子突然问:“妈妈,这就是你小时候的味道吗?”何丽蓉心头一震:“美食节目不止要拍味道,更要拍人心里的眷恋。”节目被央视新闻客户端转发,网友感慨:“食物会说话,它讲的是乡愁。”



文化振兴是绿美广东与“百千万工程”的深层土壤,翁源的非遗文化传承成了她的新牵挂。清光绪年县志记载的“猫头狮”,被她镜头里的老传承人原样复刻。老人顶着酷暑舞动狮头,汗水滴进衣领,只为向围观的孩子们展示“猫的灵巧”。


拍摄现场,何丽蓉捕捉到了一个关键的瞬间:孩子们屏息凝视,小拳头不自觉地跟着比划,眼神里亮起跃跃欲试的光。“看见那眼神,”她笃定地说,“汗水就没白流,非遗的魂,续上了!”她的镜头持续追踪着猫头狮进校园、入社区的每一步,让沉寂多年的“猫步”,重新踏响在翁源乡村文化振兴的鼓点上。



在她深度报道的助力下,“翁城猫头狮”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类新媒体产品有效助推本地传统文化不断“出圈”,增强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


“媒体+”让泥土香飘更远



“基层宣传苦,一支片子背后常是策划、拍摄、主持、剪辑一肩挑,深挖故事可能前路黯淡,人手设备也常捉襟见肘。”何丽蓉坦言这份工作的不易,语气里却听不出抱怨,反而透着一种扎根后的坦然与笃定,“但这份‘苦’里,藏着最真实的‘乐’。”


这份“乐”,是她镜头里翁源乡亲从躲闪到主动露出的笑脸,是果农拿着被央视转发的视频“笑得见牙不见眼”的满足,是台商紧握她手说“谢谢你记住我们的故事”的动情,更是百万网友云游翁源山水时那句“这里真美,怎么去?”的共鸣。“每次下到乡,车过熟悉的村口,跟路边阿婆阿伯打声招呼,那种‘回家了’的感觉,就是支撑我的力量。听到他们用乡音唱山歌,如今我也能听懂歌词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了。”这片养育她的土地,早已成为她创作最深厚的源泉和最深沉的牵挂。



回望近十年的乡土深耕,这位“90后”宣传干将对“匠心”有着最朴素的解读:“在快节奏的时代,更要带着诚心诚意‘慢慢来’。拍一道菜可以去很多次,改稿可以熬到很晚,开机前永远心怀敬畏——怕漏掉了翁源的‘魂’。”



面向未来,何丽蓉的镜头依然聚焦在翁源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但视野却更加辽阔。她计划继续用好“媒体+”,深挖“百千万工程”中涌现的新农人故事。


“翁源的泥土香,我要让它飘得更远。”在她看来,新时代年轻媒体人的使命,就是将双脚深深扎进泥土,用青春与创新的表达,守护文化的根脉,记录家乡的烟火,也照亮更多人心中对“远方”的想象——而那“远方”,正是无数像她一样的年轻媒体人,用热爱与坚守,一帧一帧正奋力描绘的乡土新图景。


部分素材来源:韶关市融媒体中心

头条号
茂名乡贤发布
介绍
推荐头条